“朝如青云暮成雪”考辨
内容提要:李白《将进酒》中的“朝如青丝暮成雪”常被研究者忽视,从修辞学角度上讲,明喻句的喻体“青丝”和本体“头发”不具有相似性而是同一性;从版本校勘学的原则上讲,在敦煌残卷中此句写为“朝如青云暮成雪”;从语言习惯上讲,历代诗人常用“青云”一词来比喻人的头发黑而多,故此句当以“朝如青云暮成雪”为是。
关键词:青丝 喻体 版本 青云
李白的《将进酒》可谓传世名篇,历代学者对它的研究虽有不少成果,但对于“朝如青丝暮成雪” 一句的忽视,不能不说是学界的一个遗憾。笔者在研究现今通行的《李太白全集》清代王琦注本时对此句已存疑惑,进而做了深入一点的细致考证与辨释,认为此句当为“朝如青云暮成雪”,才可去吾心中原有之疑雾,而成诗仙笔下不朽之佳句。
首先,从修辞学角度上讲,通行本中此句的结构大致可分析为:
朝如青丝 暮成雪
(明喻)﹢(暗喻)
其中前面的明喻句可以如是分析:
(本体省略:头发)﹢如(喻词)﹢(喻体:青丝)
后面的暗喻句之结构则为:
(本体承前省:头发) ﹢成(喻词) ﹢(喻体:雪)
我们会发现:暗喻句是成立的,而明喻句显然不能成立。因为,明喻句的喻体“青丝”本就是“人的头发”意,当代仍有“一缕青丝”、“三尺青丝”的用法可证,而在这个明喻句中喻体和本体不具有相似性而是犯了同一性的错误,故从修辞学上讲此明喻句是不成立的。
其次,从版本校勘学上讲,敦煌诗集残卷P2567、P2552中的《惜空鐏》即是现今通行本中的《将进酒》一诗,但是,在敦煌卷子中此句写为“朝如青云暮成雪”。宋代李昉编修的《文苑英华》第一九五卷,记李白《将进酒》之此句也是:“朝如青云(一作丝)暮成雪”,可见李昉所依的版本是与今天发现的敦煌卷子相吻合的,只可惜李昉没有交待他所据何本,但宋时已有今通行本之句流传,这也是李昉发现并在括号中特别标注了的,只可惜他没有深入下去作细致的研究罢了。故而,从版本校勘学的原则上讲,今当以敦煌卷子为是。
第三,从语言习惯上讲,“青云”乃“青色的云”,用来充作上面所分析的喻体,是顺理成章的,它既不悖于修辞,又使“朝如青云暮成雪”全句语意完整统一。因为,“青云”不仅有色彩渲染,而且在此比喻句中强调了头发的多,而“雪”也是比喻满头洁白的,而绝不可能是说一根或几根头发白如雪片的。历代诗人用“青云”一词来比喻人的头发黑而多,不乏成例,譬如:
“鬒发如云”毛传:“如云,言美长也。”(《毛诗》)
“水晶宫,白银阙,鬓如青云眼如月,白纻为袍巾胜雪,思君起舞清歌发,秋风落木雁南飞。……”(《续轩渠集》)都是用“青云”来比喻人的头发黑而多,意指人很年轻,正当青春年华。李商隐的《无题》(之一)有曰:“晓镜但愁云鬓改,夜吟应觉月光寒”,其中的“云鬓”一词已是有名的固定词汇,即:古代女子的一种状如云的美发样式,常偏向一侧。即使在并非写人的头发时,文学家们也喜欢把“云”和“雪”并举,如:
“郁乎如青云,汎乎若苍雪,而观之,浩浩如翠涛,摇荡于履舄之下……”(《东里集》)也是把“青云”和“苍雪”放在同一句中的一前一后使用。所以说,李白此句用“青云”的表现方法是合乎我国传统诗文语言习惯的。
至此,我们可以肯定地说,现今通行的《李太白全集》王琦注本中的“朝如青丝暮成雪”这一句诗,错误确实,当以“朝如青云暮成雪”为是。